Sunday, March 18, 2007

和P會長聊德國的學術界和社會現象(德國vs美國)

上週末去P會長家那天有機會聽P說了一些在德國求學和有關這個國家的事情. 之前就知道德國的教授的地位是非常非常崇高的,可是聽P說了之後才知道,在德國唸博士班能不能畢業完全是看教授一個人. 一般畢業需要兩個老師的批准,而且最主要的還是要看論文寫得如何,口試只是個形式罷了! 第一個老師當然是教授,教授可能會把論文拿去好好讀個一個月,如果批准了,第二個老師通常就會跟著批准,一般也不會那麼認真地讀論文,最後口試完就畢業! 雖然在美國能不能畢業也是看老闆,可是一般committee都有至少四個人,其中一定要有一個不是系上的老師,據說這是為了保護學生,如果老闆刻意刁難,其他老師還是可以幫學生說話. 論文方面,committee members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整本看完(老闆應該都會好好唸),不過口試是很重要的一關,committee members會在口試的時候問各式各樣的問題,其實也不一定是為了要把學生釘死在台上,大部分是為了了解這個學生有沒有能力defend自己的idea,思考和推理合不合邏輯. 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則是要幫助學生frame他的work,好比說這個研究claim的結果太廣泛,可能不妥當(有時也為了講求政治正確,怕觸犯到別的老師),雖然不用重做,可是需要rephrase... 老師和同事都說defense的時候這個博士生已經不再是學生了,而應該跟教授們像同事一般做平等的辯論(as a colleague). 我在美國唸書,當然覺得美國的system好,不過每個國家的文化傳統都不同,也沒辦法真的說什麼比較好. 另外,P會長唸的是法律,我們在美國唸的是工程,所以這些差異也可能是領域不同所致. 但是德國的教授權力大倒是一點也不假,不像在美國,當professor也沒有人會比較尊敬你...

德國的教職之路也不好走,當然還是要看你怎麼想啦,我不知道這個過程的壓力有沒有比在美國大,但是要當到Professor真的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,而且運氣也佔了一部分的成分. 在德國拿到博士(像我們讀工程的就是Dr. Ing)之後,並不能馬上當assistant professor,一定要經過一個叫Habilitation的process(感覺很像postdoc),大概是六年的時間也可能更多更少,期間要做研究,還要在寫一個論文,也有要教課的requirement... 花的時間和作的事情跟美國的assistant professor也有點像,研究的方向還是教授主導,不像在美國做assistant professor可以做獨立的研究,所以還是很不一樣. 過了Habilitation之後(應該也是只要教授批准即可),頭銜就可以改成Privatdozent,中文直譯是"講師",不過應該跟美國的associate professor有同樣的資歷,也可以教書,但是就是不是教授. 當然,有Privatdozent的人可以申請升等,變成所謂的有名無實的教授(姑且稱為小教授),不是德國人心目中真正的大教授(一整個領域的唯一的頭頭). 要變成那個大教授要看機運和能力,如果剛好大教授離職或死亡或退休,Privatdozent或是升等過的小教授如果能力夠好,可以變成大教授. 可是如果能力夠卻一直沒有大教授缺,那就只有一直當小教授的份. 至於Privatdozent和小教授間的差異,我們還不太清楚,可能跟是不是公務員,有沒有退休金有關. 老公他們整個骨科只有一個大教授,機會這麼少,難怪很多人很老了還是當不了大教授呢! 這中間更糟的就是德國的薪資很低,雖然做到教授以後薪水會比較高,可是Habilitation的時候薪水真的很低. 偏偏要完成Habilitation的requirement並不容易,好像要有10篇first author的paper,所以可能一做就是很多年,也就這樣低薪很多年! 在美國當postdoc一般沒有這樣的requirement吧,大多都是以取得一些經驗為主. 也因為這樣,在德國很難讓大家有motivation去走這個track,即使願意走,因為idea還是教授主導,獲得到的學術自由還是有限. 我也很懷疑這樣到底怎麼會有研究上的進步呢? (只有幾個人可以主導)

在美國做教職感覺上壓力比較大,雖然博士班畢業馬上就可以當assistant professor(在美國也有一些領域規定一定要做postdoc),但是一上班馬上就要教課,光是要備課就已經花掉很多很多時間了(可能是我資質駑鈍才花那麼長的時間,time management真的很重要啊),還同時要寫很多很多proposal,偏偏現在funding又少,競爭很激烈,大家都壓力很大! 一般三年第一審,沒過就走人,過了的話還要拼接下來的三年. 等到第六年,就是審終身聘(tenure)的時候了! 最重要的當然是看出了多少paper,拿了多少funding,教學評量大概只能當參考(這是以研究型大學為例). 過了以後就可以一直在該學校工作,這種job security也是很多人想要到教育界工作的原因之一. 不過tenure沒過就要掰掰,到別的地方重新來過. 這種制度的缺點就是頭六年真的太慘了(知道太多沒日沒夜的例子了),而且如果一審或二審沒有過,就一定要離開該學校,這中間也浪費了不少時間. 另外,這期間壓力大,事情多,很多女性老師都是等到tenure過了以後才生第一個小孩(年紀都不小了). 幸好現在很多學校都有可以延遲一年審tenure的福利,如果男性教授的太太生小孩,一樣可以申請. 和德國的系統比起來,美國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薪水高很多啊~ (不過美國普遍薪水就比德國高) 除此之外,assistant professor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研究(只要要得到錢),而且過了tenure就一定是associate professor,往後如過想要也可以提出申請升等為full professor. 所以辛苦還是有代價的.

說到工作和薪水的事,我問了P有關德國人退休的事情. P說德國退休金是跟國家領的,現在的人繳的稅很重,有很大一部分是拿去養現在的老人,等到以後這些人退休了,就是以後的年輕人繳稅養他們. 雖然說國家不太可能會倒,不過政府的法令可以改,如果政府先坎老人退休金,很有可能現在繳稅的年輕人以後沒有退休金可以領... 真是可怕啊! 美國則是從年經時候工作的單位就會有退休金方案,通常是讓工作的人可以把一部分的收入直接(免稅)存到一個退休金戶頭(例如401k),像以前我工作的GW大學在員工工作滿兩年以後會開始有matching plan,也就是員工如果存1%的薪水到退休金戶頭,學校會再幫我們存1%甚至更多的錢到戶頭裡. 這些錢一定要等到65歲以後才可以領出來. 除此之外,銀行也有很多不同的退休金方案(例如IRA),一般民眾每年可以最多存入某固定的額度,這種戶頭匯率較高,也是要65以上才能自由領出. 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,感覺好像比較實在一點.

不過關鍵在於要有多餘的錢可以存啊~ 這也是我跟老羅到德國以後為什麼覺得變成貧戶了... 因為沒有辦法存錢了(最近常常討論到錢的事,覺得自己變得很俗氣,唉~ 可是人長大到一個階段就得想這些吧)! 原來就知道這個工作薪水很低,我們不以為意,因為當學生的時候也是這樣過,還不是好好的呢? 不過真的開始生活以後才發現,我們已經不是學生時代的我們了,以前可以過是因為不用想退休的事情,可是自從工作以後,開始會想到更遠的未來,開始關心退休金的事情,然後才發現沒有辦法存錢非常可怕! 我們也不一定會永遠待在德國,所以不能像德國人那樣乖乖繳稅就好...

P說德國人可以自由掌控的錢很少! 大家的收入大概跟支出打平,反正退休國家會管,所以也不用存什麼錢. P還說德國失業救濟金很多,他之前在餐廳打工一個月每天又忙又累,結果收入還比德國人一個月可領的失業救濟金少. 難怪有的德國人寧可不工作... 不過這樣的結果可能就是大家都不是很積極工作,反正沒有什麼金錢上的回報. 不過也因此這裡的人對金錢掛帥的資本主義都很反感. 大家賺的錢都少,沒有人特別有錢,卻也沒有人特別窮,這種均富(貧)的社會治安也感覺好一點. 不過德國的福利只有德國人可以享受,外來的移民如果不是德國公民,大概也沒辦法享有一樣的福利.

於是我們又談到德國對外來移民的態度... P說外來的人要在德國工作並不容易,因為德國失業率已經很高了,有工作為什麼還要讓外來的人做呢? 據說外國人要來德國工作,雇主必須寫個證明說明為什麼這個工作一定要讓這個外國人來做... 我記得Prof.W也有幫老公寫這個... 我對這種對於外國人不平等不歡迎的態度實在是不喜歡,不過回過頭想想,台灣也是這樣啊... 世界上大概只有少數幾個移民國家(像美國或澳洲)會特別強調各國人的平等以歡迎大家移民吧! (即使只是為了politically correct才這麼說)

和P聊了這許多讓我們對這個國家又多了一點認識! 如果從賺錢的角度來想,我們真的不該來,不過我們兩個大概還是很天真,總覺得還有那麼一點點理想,希望可以做有趣的,又有impact的研究(考慮老公的工作),一直就認為錢不是最重要的(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),所以本來就不是為了賺錢而來的. 不過發現了沒有錢的現實以後,慢慢了解到我們之前真的太幸福,所以才會這樣天真. 可是問我會後悔嗎? 我大概也不會承認吧! 很多事情不經歷是不會知道的,所以來這裡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,對於這個國家又多了一點認識,只要我們兩個能夠在一起努力,一定可以克服難關的! (還是很天真耶~)

那天可惜會長夫人KP(其實他們才大我們一歲而已)不在家,沒有機會和她聊聊,希望下次有機會碰到!

4 comments:

  1. 文章裡用到「資質駑鈍」
    這個駑鈍,我還打不出來耶
    受我一拜啊

    德國人真的好認真啊......
    我無言

    ReplyDelete
  2. 我是用注音輸入,其實也不確定駑是ㄋㄨˇ還是ㄋㄨˊ,不過兩個都試試看,反正輸入法會自動找正確的自出來配"鈍"(which 我也是只會唸). 可以說是個文盲吧~ 哈哈!

    ReplyDelete
  3. 新加坡大概是少數猛抱外國人大腿的國家吧。雖然他們的窮人很可憐,貧富差距又大,可是還是不斷的輸入國外的科研人員(政府還會不斷的在媒體上說:「這都是為了大家好」 :p)。在某些機構他們的薪水是和美國差不多的,可是稅率最高卻只到20%左右,等於是變相的多了20%的薪水。

    說起來這邊真是存退休金的好地方。只是要忍受這個沒什麼風景文化的彈丸之地,還有地處赤道的酷熱天氣就是了。

    ReplyDelete
  4. 剛剛跟鐵壁說了德國的狀況,他說他以前曾經打聽過德國的學術環境,因為想去德國唸書,後來發現真的是很封閉。他說十八、十九世紀時德國相對於其他西方國家的學術真的是非常強,當時的知識集中在教士身上,而德國是第一個創大學的國家,非常 selective 的培養菁英,但是當知識越來越普及後,這樣的師徒制如妳說,的確在學術上沒有辦法進步,所以現在只有法哲學這個領域德國仍然善勝場囉。

    講到存錢,我們連工作在那裡都不知道,還膽敢生兩個小孩,比你們還需要擔心哪...所以也不知道有什麼理財撇步可以提供,看來短期內只有繼續天真下去才能過日子了...唉

    ReplyDelete